http://daily.clzg.cn/html/2025-04/09/content_295507.htm
許多人到大墨雨村體驗“慢生活”。
樂居村吸引年輕游客。記者王俊星攝
近日,在西山區(qū)大墨雨村,“新村民”與老村民和諧相處的場景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。據了解,西山區(qū)旅居產業(yè)正以獨特姿態(tài)重塑鄉(xiāng)村經濟與文化生態(tài)。
大墨雨村與樂居村——這兩個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彝族古村落,憑借自然與人文雙重稟賦,成為旅居經濟的典范,不僅探索出一條傳統(tǒng)與現代交融的發(fā)展路徑,更成為都市人群追尋詩意棲居的理想地。
大墨雨村
從“空心村”到旅居熱土
大墨雨村最早被人熟知,是從外界給它貼上“民宿”標簽開始的。
但無論是“新村民”還是老村民,都不這樣認為。
大墨雨是一種生活方式,是一種包含了多類個性的生活方式合集,是很多人心中的“詩和遠方”。
大墨雨村,這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彝族古村,曾因礦山關閉而一度荒廢。自2015年起,藝術家、設計師等“新村民”紛紛涌入,將廢棄老宅改造為工作室、民宿和畫廊,形成新老村民共建共治的模式。如今,村內140棟老宅中,有93棟已出租,吸引36名長期留村經營者。2024年1—9月,大墨雨村接待游客1.89萬人次,創(chuàng)收185.25萬元。
大墨雨村正興起一種全新的古村旅居方式,新的文旅業(yè)態(tài)得以迭代升級。
大墨雨村旅居經濟的核心驅動力來自文化、社群與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?!靶麓迕瘛毙炫浚踝R大墨雨村時便被別具一格的鄉(xiāng)村特色吸引,于是她選中了一處廢棄牛棚,將其改造為“一念花開”民宿,帶領村民開始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。
走進如今的大墨雨村,處處能感受到文化賦能帶來的變化。通過彝族刺繡、古琴制作等非遺體驗課程,大墨雨村將民族文化轉化為旅游產品,同時不斷輸出生活方式,吸引許多人在此體驗“慢生活”、農耕研學和非遺技藝,讓游客從短暫停留轉向深度融入,實現從“觀光”到“棲居”的轉型。
樂居村
用“流量”帶動“留量”
在樂居村,打開新生活的方式不止一種。
從昆明城區(qū)驅車半小時,就能到達樂居村。在村口望向樂居村,80余棟“一顆印”古建筑錯落有致地屹立在山坡上,老屋、古樹、牌坊如同一幅詩意山居圖映入眼簾,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鄉(xiāng)愁縈繞。
清晨,樂居村“新村民”、九犀手作面包主理人之一、面包師張俊從北市區(qū)的家里出發(fā),到達樂居村后,馬上開始手工揉面、制作餡料、為柴窯升溫、烤制面包。伴隨著面包香,店里也迎來第一批客人。許多游客為他的面包而來,也為樂居村的新生活方式而來。
同質化是困擾鄉(xiāng)村旅游高質量發(fā)展的因素之一。如何破除鄉(xiāng)村旅游“千村一面”的發(fā)展困境?樂居村為此提供了樣本。
進入村子,拾級而上,沿途的咖啡店、茶屋、手作店等豐富業(yè)態(tài)讓人驚喜,它們也是樂居村“文旅 ”的鮮活樣本。以九犀手作面包、云南小粒咖啡等為代表的“土味IP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輕游客,形成“傳統(tǒng)技藝 現代消費”的閉環(huán)。以樂居之眼、春風十里客棧等為代表的精品民宿,讓“文化沉浸式住宿”成為核心賣點,也讓樂居村成為都市人群暫避喧囂的“第二居所”。
此外,樂居村聚焦“非遺IP”,計劃建設民族醫(yī)藥體驗館與曲藝劇場,強化文化獨特性。未來,還能在這里找到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性。
大墨雨村與樂居村旅居產業(yè)的繁榮,揭示了西山區(qū)旅居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深層邏輯——以文化為魂、以生態(tài)為基、以社群為紐帶。它們不僅是昆明半小時經濟圈內的“網紅村”,更讓大家看到在保護與發(fā)展的平衡中,古老村莊如何煥發(fā)新生,讓旅居成為連接城鄉(xiāng)、傳承文化的橋梁。記者李杭蓉報道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